《封神榜》(也常被称为《封神演义》)是一部中国古典神魔小说,通常认为是由明代许仲琳(有争议)所著。它取材于中国上古神话传说和《西游记》的部分背景,主要讲述了商朝末年,武王伐纣、建立周朝的故事,并穿插了大量神仙、妖魔斗法的情节。
以下是《封神榜》的主要剧情介绍:
故事背景与开端:
- 商纣无道: 故事开始于商朝末年,当时的君主商纣王(帝辛)残暴无道,宠幸妲己,荒淫奢侈,滥杀忠臣(如比干),导致民不聊生,天怒人怨。
- 西岐崛起: 在西岐(今陕西周至一带)的姬昌(后成为周文王)励精图治,仁德爱民,势力逐渐强大。他广纳贤才,姜子牙(姜尚)是其重要辅佐。
- 天命所归: 由于商纣王作恶多端,天命将移,武王姬发(周文王之子)将取代商朝。天庭也决定派遣神仙下凡协助周室,讨伐商纣。
核心情节:
- 神仙下凡与阐教、截教:
- 天庭的元始天尊、太上老君、通天教主等太上三清决定,分别派遣其门下的弟子(称为“阐教”和“截教”)下凡帮助周朝,同时削弱商朝的力量。
- 阐教代表正道,主要人物有广成子、玉鼎真君、云中子、太乙真人、哪吒等。
- 截教虽然也自称正道,但行事风格更为激进,代表人物有多宝道人(元始天尊的弟子但立场微妙)、通天教主(有时被视为叛教者)、孔宣、土行孙等。
- 阐截斗法: 为了帮助姬昌和未来的武王伐纣,阐教和截教的弟子们纷纷下山,与商朝的众神、仙女(如苏护、苏妲己)、妖精(如千年狐狸精化身妲己、九尾狐)以及商朝的武将(如黄飞虎、雷震子、杨戬等,他们原是商朝将领,后因故反叛或被逼反叛)展开了一系列惊天动地的战斗。
- 这些战斗场面宏大,充满了各种法宝、法术、变化,是小说的一大亮点。例如哪吒的莲花化身、杨戬的七十二变和天眼、雷震子的风雷双翅等。
- 武王伐纣: 在众多神仙和反商将领的帮助下,姬昌虽然一度被囚禁于羑里,但最终获释。其子姬发(武王)继承父业,在姜子牙等人的辅佐下,最终率领大军浩浩荡荡地东征伐纣。
- 牧野之战与商朝灭亡: 武王大军在牧野(今河南新乡附近)与商纣王的军队会战。由于纣王残暴,士兵不愿为其卖命,阵前倒戈。纣王在鹿台自焚,妲己也被杀死。商朝至此灭亡。
封神与结局:
- 封神台: 在武王伐纣的过程中以及之后,许多为周朝立下功勋的神仙、人类英雄,以及战败或作恶多端的商朝神魔,都在天庭的元始天尊主持下,被安排到“封神台”上接受册封。
- 根据他们生前的事迹和功劳(或罪过),被授予不同的神位,进入天庭或各个仙境。这就是“封神”的由来。
- 姜子牙作为伐纣大军的总指挥,最终被封为“武成王”,地位极高。
- 最终结局: 周朝建立后,天下太平。小说的结尾通常描绘了新神祇们各自镇守一方,维持天地秩序的景象。
核心主题:
- 天命观: 强调“天命靡常,惟德是辅”,商纣失德,天命转移给周文王、武王。
- 正义与邪恶: 阐教与截教的对抗,以及周朝伐纣,都体现了正义最终战胜邪恶的主题。
- 报应与轮回: 神魔的善恶行为都会得到相应的报应,体现了因果循环的思想。
- 神魔世界秩序的构建: 通过封神,确立了新的神魔等级秩序,巩固了新王朝的合法性。
总结:
《封神榜》是一部融合了历史、神话、神魔、战争和道德教化的长篇巨著。它以武王伐纣的历史事件为框架,构建了一个波澜壮阔、充满想象力的神魔世界,描绘了上天入地的宏大战争和神仙们的悲欢离合,是中国神魔小说的经典之作,对后世的文学、戏曲、绘画等艺术形式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