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梳理一下《红楼梦》中林黛玉葬花的情节。
需要说明的是,“葬花”并非一个独立、完整的事件,而是《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具有象征意义的片段。它集中体现了林黛玉的核心性格、情感和悲剧命运。
以下是该片段的剧情介绍:
背景:
- 时值大观园中“饯花神”的节日,众女眷们都在园中饯别即将被风吹走的落花。
- 贾宝玉因被贾母唤去,未能参与。
- 林黛玉独自一人来到园中,看到落花凋零,心生伤感。
主要情节:
- 黛玉寻花: 黛玉看到园中落花满地,感叹花的命运多舛,联想到自己的身世,悲从中来。她不愿看到花瓣被浊水冲走,于是决定将它们收集起来安葬。
- 寻找埋花处: 黛玉找了很久,才在一个干净整洁的土坡上发现了“花冢”——这是之前花木匠们为了方便清理残花而预先挖好的坑。她觉得这里很合适。
- 拾花、洒水、掩埋: 黛玉用绢袋(原文为“花锄”,但更常见的是绢袋或裙幅)小心翼翼地收集散落的各色落花。她用带来的水(可能是从沁芳闸带来的活水)给花儿浇水,如同给逝者“沐浴”。然后,她亲手用土将这些花覆盖起来,完成“安葬”。
- 吟诵《葬花吟》: 在埋葬落花的过程中,黛玉触景生情,内心充满了对花、对自身命运的感慨。她一边动作,一边低声吟诵,这便是著名的《葬花吟》(也称《葬花词》)。这首诗将花的美丽、凋零、被玷污(“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与自己的孤傲、多愁善感、寄人篱下的凄凉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表达了她对人生无常、命运残酷的深刻感受,也暗含了对宝玉既爱又怨的复杂情感(“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 被宝玉无意撞见: 正当黛玉沉浸在悲伤和诗意中时,贾宝玉在寻找黛玉的过程中,无意中发现了这个场景。他看到黛玉在花冢边,手里拿着花锄,旁边是已经掩埋好的花冢,以及散落的花瓣和泪水。
- 误解与真情流露: 宝玉起初以为黛玉是因丢失了所爱之物(如金锁)而伤心,上前询问。当黛玉否认后,宝玉才明白她在怜惜落花。然而,他并未真正理解黛玉内心的深意,只是觉得她多愁善感。黛玉看到宝玉,心中既有喜悦,也有因自己“痴傻”行为被看见的羞涩和警惕,但更多的是两人心意相通的瞬间。宝玉也感受到了黛玉的与众不同和深情。
意义与象征:
- 黛玉的象征: 花是黛玉自身的象征。她像花一样美丽、纯洁、敏感、脆弱,但也一样面临环境的摧残和命运的捉弄。
- 悲剧命运的预演: 葬花不仅是怜花,更是黛玉对自身命运的哀叹和预感。她将落花视为自己的化身,预感到自己最终的结局也如同被风雨摧残、被污泥玷污的花朵。
- 诗意的寄托: 这是黛玉诗意人生的集中体现,她将对世界的感受和情感,都融入了诗歌和行动之中。
- 宝黛情感的深化: 虽然宝玉当时并未完全理解黛玉,但这个场景成为了他们之间一个深刻而独特的情感印记,是他们精神契合的重要表现之一。
总结:
林黛玉葬花是《红楼梦》中极富诗意和象征意义的经典情节。它通过黛玉埋葬落花这一具体行为,生动地刻画了她的性格(敏感、多愁善感、孤高自许),表达了她对生命、命运和情感的独特感悟,并深刻地暗示了她自身的悲剧结局。同时,这个场景也展现了宝黛之间超越世俗的理解和情感连接。
虽然“葬花”本身只是一个片段,但它所蕴含的情感和意义,贯穿了黛玉的整个形象和故事,是理解《红楼梦》悲剧美学的关键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