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您介绍曲剧经典剧目《十五贯》的剧情:
《十五贯》是中国传统戏曲中非常著名的一出公案戏,它改编自明代剧作家朱有炖的同名传奇,后来由现代著名剧作家田汉根据同名京剧剧本重新改编,成为曲剧的保留经典剧目。
剧情简介:
故事发生在明朝,江南某地。
- 起因: 书生熊友兰和员外苏戌翁的儿子苏成德,两人志趣相投,同窗共读。苏成德的家中有十五贯钱(当时的巨额财富)作为赴京赶考的盘缠。为了方便,苏成德将这十五贯钱交给了熊友兰保管,并写下了借据。
- 祸起: 不久,苏成德在夜间离奇死亡,家中丢失了十五贯钱。官府将熊友兰缉拿归案,因为他有十五贯钱的借据,且他与苏成德关系密切,形迹可疑。
- 冤情: 熊友兰被投入监狱,严刑拷打,但他坚称自己冤枉,并未杀人,钱也未拿。此时,另一个名叫况钟的书生路过此地。况钟为人正直,断案如神,听闻此案,决定亲自审案。
- 巧断: 况钟受理此案,他仔细勘察现场,反复推敲案情,并巧妙地设计了一个“假案”来试探真凶。他让手下人假扮刽子手,带着十五贯钱在城郊游街示众,声称这是为苏成德招魂的祭钱。
- 真相大白: 真正的凶手是苏成德的乳母(或有些版本是仆人)胡芦,她因贪图钱财,在苏成德睡着后将他勒死,并偷走了十五贯钱。当她在街头看到“招魂”的十五贯钱时,以为钱已经花掉或被别人拿走,一时慌乱失措,暴露了破绽。
- 结局: 胡芦在况钟的审问下,最终承认了自己的罪行。熊友兰的冤情得以洗清,被释放出狱。况钟凭借其智慧和胆识,成功破获了这起错案,展现了“青天”断案的光辉形象。
主题思想:
《十五贯》着重表现了:
- 反对冤假错案: 揭露了封建司法制度的黑暗和弊病,强调了审案必须实事求是、尊重证据的重要性。
- 歌颂清官明断: 突出了况钟作为清官的形象,赞扬了他断案如神、不畏权势、为民除害的智慧和勇气。
- 强调调查研究: 剧中况钟的“假案”设计,体现了他重视调查研究、从细节中寻找破绽的断案方法。
艺术特色:
- 剧本结构精巧: “假案”试探真凶的设计是全剧的高潮和亮点,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 人物形象鲜明: 况钟的机智、熊友兰的清白、胡芦的贪婪以及地方官的昏庸都被刻画得栩栩如生。
- 曲剧特色: 剧目运用曲剧的唱腔和表演,生动传神,富有感染力。
《十五贯》是一出集故事性、思想性、艺术性于一体的优秀戏曲作品,它不仅讲述了一个传奇的破案故事,更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现实,具有很高的文学和戏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