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红楼梦剧情介绍全集

为您介绍《红楼梦》的剧情梗概(通常指120回通行本,前80回为曹雪芹所著,后40回为高鹗续写):

《红楼梦》剧情梗概

《红楼梦》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府(主要是荣国府和宁国府)为核心,细致地描绘了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为主的众多人物的命运,展现了封建社会末期的广阔社会生活画卷和深刻的人性思考。

上半部(前80回,曹雪芹著):

  1. 缘起与宝玉降生: 故事从女娲补天剩下的一块顽石(通灵宝玉)开始,它渴望体验人间富贵温柔,于是投胎成为贾宝玉。宝玉在贾府降生,衔玉而诞,被视为家族的宝贝。
  2. 宝黛钗的爱情悲剧线索:
    • 林黛玉进贾府: 宝玉的姑表妹林黛玉,因母亲早逝,投奔外祖母,进入贾府。她与宝玉一见如故,因共同的叛逆精神和对仕途经济的鄙弃,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成为知己。但她的多愁善感与寄人篱下的处境也预示了她悲剧的命运。
    • 薛宝钗入府: 宝玉的姨表姐薛宝钗,端庄稳重,深谙世故,符合封建礼教规范。她与宝玉也情投意合,但宝玉更倾心于黛玉。宝钗的“金玉良缘”与宝玉、黛玉的“木石前盟”形成鲜明对比。
  3. 贾府的盛世景象: 通过众多人物的刻画(如王熙凤的泼辣能干、贾母的慈爱威严、贾政的严苛、探春的精明等),展现了贾府煊赫一时的富贵荣华和内部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
  4. 青春叛逆与觉醒: 贾宝玉、林黛玉等人代表着对封建礼教和科举制度的叛逆。他们追求个性解放,珍视真挚的情感,蔑视功名利禄。宝玉尤其厌恶“读书作官”的路径,与丫鬟、小厮等亲近,被视为“混世魔王”。
  5. 家族隐患初现: 尽管贾府表面繁荣,但内部矛盾已悄然滋生。如赵姨娘与贾政的矛盾、王熙凤处理事务中的权力斗争、家族成员的贪腐迹象等,都预示着衰落的阴影。
  6. 悲剧伏笔与暗示: 曹雪芹在书中埋下了大量伏笔,暗示了贾府最终的败落。如“风刀霜剑严相逼”(黛玉)的谶语、各种梦境和幻象(如太虚幻境、甄士隐的悲剧等)、判词和曲子(如《红楼梦曲》)都预示着主要人物的悲惨结局和家族的败亡。

下半部(后40回,高鹗续写):

  1. 家族危机加深: 贾府的财务日益困难,内部矛盾激化。王熙凤协理宁国府时虽显才能,但也加深了府内矛盾。贾琏与尤二姐、尤三姐的私情风波,以及与之相关的权力斗争,进一步削弱了贾府的根基。
  2. 黛玉的悲剧: 林黛玉在贾府日益压抑的环境中,身心俱疲。她与宝玉的爱情屡遭挫折,加上对宝钗的嫉妒(虽是误会)、对家族和自身命运的无奈,最终积郁成疾,在宝玉和宝钗大婚之夜,含恨而逝。
  3. 宝玉的叛逆与醒悟: 宝玉在黛玉死后,经历了巨大的悲痛,对现实更加失望。他一度试图通过“炼丹求道”来逃避,但最终在一系列事件(如父亲贾政的严惩、金钏儿的投井、雨村的出现等)的刺激下,逐渐认识到家族和社会的腐朽,最终在参加科举考试并中举后,看破红尘,毅然离开贾府,跟随一僧一道(茫茫大士和渺渺真人)出家而去。
  4. 宝钗的“圆满”与失落: 薛宝钗最终与贾宝玉成婚,符合了“金玉良缘”的设定。然而,婚后宝玉心不在焉,宝钗虽然贤淑,但始终未能得到宝玉的真爱。她独自承担起家庭的重担,最终也落得孤苦无依的结局。
  5. 贾府的彻底败落: 在多种因素(如宫中权臣的构陷、内部贪腐、奢侈浪费等)的共同作用下,贾府最终被抄家。贾母、王夫人等老一辈去世,王熙凤病亡,贾赦、贾政等获罪。家族分崩离析,家产散尽。
  6. 主要人物的结局: 除了上述主要人物的悲剧结局外,许多其他人物也各有不幸。丫鬟晴雯、袭人等或惨死,或被迫改嫁。只有少数人(如巧姐被刘姥姥救走,史湘云后来也过上了相对安稳的生活)得到了相对较好的结局。
  7. “兰桂齐芳”的虚幻希望: 高鹗的续书中,保留了“兰桂齐芳”(贾兰、贾菌等后辈中举)的情节,给贾府留下了一线复兴的希望,但这与全书弥漫的悲剧氛围和作者的批判精神有所矛盾,常被批评为“圆满”的结局,未能完全体现曹雪芹的原意。

总结:

《红楼梦》通过描绘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与婚姻悲剧,以及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过程,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的必然崩溃和人性的复杂幽微。它不仅是一部优秀的小说,更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百科全书式作品,其情节曲折、人物生动、语言精妙,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