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克先生是著名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他的拿手好戏之一就是扮演《子胥》中的伍子胥。虽然“子胥全剧”可能指包含伍子胥故事的多个剧目,但通常最核心、最著名的就是取材于《史记·伍子胥列传》的京剧传统剧目 《伍子胥》 或 《鞭打芦花》。
以下是根据传统京剧《伍子胥》的剧情,为您介绍张克演唱(或扮演)的子胥故事梗概:
核心人物:
- 伍子胥 (Wǔ Zǐ Xū): 本剧主角,楚国人,忠义勇敢,才华横溢。因其父兄被楚王杀害,被迫流亡他国。
- 楚平王 (Chǔ Píng Wáng): 残酷多疑的君主,杀害了伍子胥的父兄。
- 费无极 (Fèi Wú Jí): 楚平王的奸臣,挑拨离间,陷害忠良。
- 伍奢 (Wǔ Shē): 伍子胥的父亲,楚平王的大夫。
- 申包胥 (Shēn Bāo Xū): 伍子胥的朋友,楚国的忠臣。
- 吴王阖闾 (Wú Wáng Hé Lǘ): 吴国的国君,有才略,重用伍子胥。
- (有时包含)其母或其子:例如《鞭打芦花》中,伍子胥在吴国时,其母被楚平王逼迫自尽(或流放),伍子胥回乡祭母时,因思念慈母而鞭打芦花,表达深切的悲痛。
剧情梗概:
- 含冤入狱,伍奢被杀: 楚国大夫伍奢因反对楚平王的昏庸和费无极的谗言,被楚平王召见并下狱。平王命其子伍子胥和兄长伍尚代为辩解。伍子胥当面痛斥平王,言辞激烈,结果伍奢父子被判死刑。伍子胥在刑场被押赴市曹斩首时,大声喊冤,并预言“吾必杀汝!”(我一定要杀了你!),随后被斩杀。
- 逃离楚国,奔走他乡: 伍子胥的尸体被抛入江中(或根据某些版本,伍子胥被杀后,其母或家眷被迫自尽或流放)。伍子胥的友人文种(有时是申包胥)设法救下了伍子胥。伍子胥逃出楚国国境,一路历经艰险,携家带口(如果有的话),躲避追杀。
- 过昭关,遇义士: 伍子胥逃至昭关(今安徽和县附近),但昭关守将受楚平王命令追捕,伍子胥被堵在关内。此时,他的朋友介子推(有时戏中会有类似义士的角色)为了帮助他,故意放火烧了昭关,制造混乱,帮助伍子胥成功逃离。
- 借道求援,亡命吴国: 伍子胥一路乞讨,处境狼狈。为了前往强大的吴国寻求庇护,他不得不屈尊向吴王阖闾的臣子伍举、伯嚭(或子胥自己)借道。在途中,他因饥饿难耐,不得不向一位浣纱女乞讨饭食。这位善良的女子(有时被描绘为楚平王的宫女)给了他饭吃,但无意中看到了他腰间的玉佩(或听到了他身上的佩玉声),认出了他是伍子胥。伍子胥为了不连累她,拔剑杀死了她,并将她的尸体沉入江中,以绝口供。
- 抵达吴国,受冷遇: 伍子胥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抵达吴国。起初,吴王阖闾和其弟夫差(或当时尚未即位)并未重用他,甚至有些轻视。
- 受荐入朝,助吴兴兵: 后来,伍子胥遇到了隐士范蠡和文种,他们向阖闾推荐了伍子胥的才能。阖闾采纳了他们的建议,将伍子胥请入朝廷,委以重任。伍子胥凭借其政治和军事才能,辅佐阖闾改革内政,训练军队。
- 复仇雪恨,鞭尸楚平王: 伍子胥在吴国帮助阖闾最终击败了强大的楚国,攻破了楚都郢(今湖北荆州)。在灭楚大军班师回朝的途中,伍子胥想起了当年父兄惨死、自己亡命天涯的屈辱经历。他请求阖闾允许他到楚平王墓前复仇。阖闾同意了。伍子胥来到楚平王墓前,悲愤交加,下令士兵挖开墓穴,用鞭子狠狠抽打楚平王的尸体,以泄多年积怨。这是全剧中最具震撼力的场面之一,充分表现了伍子胥的忠义和复仇决心。
- (可能包含)鞭打芦花: 在伍子胥辅佐吴王阖闾取得霸业的过程中,有时戏中也会加入他回乡祭母,因思念母亲而鞭打芦花的故事,进一步展现其孝心与内心的伤痛。
张克演唱/扮演的子胥:
张克先生在扮演伍子胥时,以其精湛的京剧表演技艺,能够深刻地刻画出这个人物复杂而鲜明的性格:
- 早期: 伍子胥的年轻气盛、忠勇刚烈、流亡的艰辛和满腔的悲愤。
- 中期: 在吴国辅佐时期的沉稳、谋略和逐渐积累的力量。
- 复仇时: 愤怒、悲怆、决绝,以及深沉的宿怨。
张克演唱的子胥唱腔(通常是西皮或二黄),苍劲有力,情感饱满,能够将伍子胥的忠、义、勇、孝以及深切的悲愤之情完美地传达给观众。
总结:
《伍子胥》是京剧中的经典悲剧,讲述了伍子胥因忠而被害,流亡他国,历经磨难,最终在吴国得到重用,辅佐吴王灭楚,并最终手刃仇人,实现了复仇的完整故事。张克先生的演绎,为这个经典角色增添了新的光彩,深受观众喜爱。
请注意,“子胥全剧”可能指代包含这些元素的多个剧目片段或不同版本的整合,但以上介绍的是最核心、最广为人知的剧情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