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46回剧情介绍

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的剧情主要围绕诸葛亮和周瑜如何利用计谋应对曹操大军,并最终利用天气变化取得胜利展开。

回目: 用奇谋孔明借箭 烧新野周瑜施火攻

核心人物: 诸葛亮、周瑜、曹操、黄盖

剧情介绍:

  1. 借箭之计:

    • 曹操得知孙权联合刘备,准备在濡须口(今安徽巢湖一带)一带与孙刘联军对抗,便派大将曹仁率领水军七军,在濡须口扎营。
    • 周瑜与鲁肃商议对策,周瑜担心诸葛亮精通兵法,可能会设计陷害自己,于是表面同意共同商议破敌之策,实则想试探诸葛亮的计谋。
    • 周瑜故意提出,想要十万支箭来应对曹军的弓弩,但知道短期内无法制造。诸葛亮表示自己有办法,只需三日便可准备好十万支箭。
    • 周瑜将信将疑,立下军令状,如果三天内造不到箭,诸葛亮就要受罚。
    • 诸葛亮与鲁肃约定,让鲁肃去江边为他“借”船、军士、旗帜等,并安排好船只、人员,做好出发的准备。
    • 三天之后,诸葛亮命令将二十只船用青布覆盖,船两面插满稻草人,每船配三十个军士。
    • 大雾弥漫江面,能见度极低。诸葛亮亲自率领船队,擂鼓呐喊,向曹军水寨驶去。
    • 曹军水寨中,曹操看到大雾弥漫,江上敌船隐隐约约,旗帜模糊,以为是孙刘联军来袭,担心中计,不敢出兵。于是下令弓弩手万箭齐发,试图阻止敌船靠近。
    • 诸葛亮的船只飞速靠近曹军水寨,船上的稻草人自然也中满了箭。待到箭矢用尽,诸葛亮下令船队调转方向,再次靠近曹军,又让军士们擂鼓呐喊。
    • 曹军再次放箭,直到箭矢将稻草人射穿。
    • 直到天雾散去,诸葛亮才命船队满载着“箭”,高奏凯歌返回。周瑜等人在岸上看到这满载“战利品”的船队,无不惊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 诸葛亮不仅成功“借”到了十万支箭,还立下了军令状,为自己赢得了周瑜的信任。
  2. 火攻之计:

    • 曹操得知孙刘联军在濡须口集结,准备再次出兵征讨。此时,曹操军队在赤壁一带驻扎,与周瑜的江东军队对峙。
    • 周瑜再次与诸葛亮商议破敌之策。诸葛亮分析说,曹操的军队虽然庞大,但都是北方士兵,不习水战,且水土不服,士兵们大多患有瘟疫。赤壁一带气候潮湿,风向多变,正是用火攻的好时机。
    • 周瑜采纳了诸葛亮的建议,决定实施火攻。
    • 周瑜选择了老将黄盖。黄盖向周瑜表示自己愿意诈降曹操,点燃曹军战船,然后自焚归顺。
    • 周瑜制定了详细的计划:让黄盖假装与周瑜不和,写好降书,然后乘顺风准备船只,挂上降旗,前往曹营。在靠近曹军水寨时,点燃预先准备好的火船,利用东南风将火船撞入曹军密集的连环船阵中,然后黄盖再驾驶小船从水下逃走。
    • 诸葛亮进一步计算了风向,预测了火势蔓延的方向和速度,并提前布置了伏兵,准备在曹军败退时进行追击。
    • 一切准备就绪,黄盖按照计划,率领十艘装满引火物的火船,挂上降旗,趁着东南风出发。
    • 到达曹军水寨附近时,黄盖命令点燃火船,火船如箭一般冲向曹军连环船阵。火借风势,迅速在曹军船只间蔓延开来,烧成一片火海。
    • 曹军措手不及,水寨被烧毁,士兵死伤无数,乱作一团。曹操本人也在火势蔓延中险些被烧死,最终狼狈逃窜到乌林。
    • 孙刘联军趁势发动进攻,大败曹军。曹操元气大伤,不得不暂时退兵。

总结:
第四十六回通过“借箭”和“火攻”两个精彩的故事,充分展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智慧,以及周瑜的英明决策和用兵之才。其中,“草船借箭”是利用天时(大雾)和计策(伪装、利用敌军射箭)的典范;“火烧赤壁”则是将计就计(黄盖诈降)、把握时机、利用自然条件(东南风)和精心策划的完美战例,为之后赤壁之战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